发布日期:2025-04-15 14:15 点击次数:155 |
提起南宋名将,大家最先会想到谁?是“一人抵万军”的岳飞?还是“中兴武功第一”的韩世忠?亦或是“箭无虚发、威震敌胆”的刘锜?
其实,在南宋时期还有一位名将,他的功绩与光芒丝毫不逊色于前面几位。他打金国,御蒙古,亲手终结靖康之耻,为南宋续命40年。
他,就是南宋最后的“擎天战将”——孟珙。
“前有岳飞,后有孟珙”北宋被金灭后,孟家祖上投奔了“岳家军”。 孟珙的高祖孟安,曾是岳飞麾下一员猛将;祖父孟林,也是岳飞部属;
而父亲孟宗政,更是在抗金的烽火中脱颖而出的一代抗金名将。孟珙,便是出身在这样一个标准的将门世家。
展开剩余92%从少时起,孟珙与哥哥们就被父亲带入到了军营训练,通过军旅的磨练和洗礼,孟珙也练就了一身好武艺。
这一时期,外部的局势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:成吉思汗一统蒙古各部,建立了庞大的蒙古汗国,向金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。
金国被打得无力招架,只好被迫迁至了汴京。南宋一见这架势,直接单方面宣布停交“保护费”( 给金国输送岁币)了。
这个时候,金国不乐意了。金宣宗心想:这什么意思?虎落平阳被犬欺?你(南宋)一个称侄纳贡的“小国”,敢这么对我?
于是,金宣宗再也不顾其他,悍然对南宋发动了侵袭。颇有种:“蒙古人打不过,你一个小小的南宋我还打不过吗?非得要你好看!”
这场持续了7年的战乱,就是孟珙父子与之对抗的。
1217年,金军进犯襄阳。孟珙在分析局势后断定,金人此次真正目标,必定是襄阳之北的樊城。于是,他向父亲孟宗政提出了“临渡布阵”的妙计。
果然不出孟珙所料,金军进犯樊城。然而,他们万万没想到,宋军早已在樊城布下了天罗地网。一场激战下来,金军损失惨重,大半被歼,宋军首战告捷,士气大振。
有一回,父子俩齐上阵与金军厮杀。这场战斗打得“昏天黑地”,孟珙和将士们一个个儿的也都杀红了眼。
然而,在混战中,孟珙突然发现父亲不见了踪影,他的心猛地一跳,暗叫不好。
结果发现父亲不慎落入了敌阵,被金军给围困了。孟珙心急如焚,没有丝毫犹豫,直接策马冲进了敌群。
经过一番苦战,孟珙终于成功将父亲救出。这一年,孟珙年仅22岁。
两年后,完颜讹率军再度攻打枣阳。孟珙当即登上城楼,抄起弓箭,接连射落数十位金军,让金军胆寒。
之后,孟宗政又让孟珙挑选了一些精干的战士去搞偷袭,打得金人措手不及,叫苦连天。最终,金军只好狼狈退兵。
此后的这些年里,孟家父子可以说是“全年无休”,一直活跃在抗金前线,狠揍金军。
1223年,被金人称为“孟爷爷”的孟宗政因病逝世。而孟珙则接过了父亲的衣钵,统领“忠顺军”。
在这战火烽烟中,一颗将星也在冉冉升起!
败武仙,一战成名此后的数年里,蒙金之间的战事仍旧没有停歇。在蒙古铁骑的冲击下,金国早已是千疮百孔,国力大不如前。
以金国如今的实力,根本无力维持两线作战的庞大开销。毕竟,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的蠢事,谁也不愿意干。
无奈之下,金国停止了对南宋的侵扰,转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对抗蒙古的战斗之中。
然而,局势的走向,岂是金国一厢情愿所能改变的?败局已定,金国如今的挣扎,不过是困兽之斗,徒劳无功罢了。
当时,在三峰山一役中侥幸存活下来的金国大将武仙,正龟缩在蔡州一带,心中却又不安分起来。
他心中暗自思忖:蔡州地势险要,但终究难守,不宜久留。与其坐以待毙,不如主动出击,向南宋开炮,攻打川蜀地区,将四川作为自己的新落脚点。
对于攻打川蜀这一计划,武仙可谓是信心满满。为何?
一来,他与南宋交手多年,对南宋的军情、地形都颇为了解,可谓是“老朋友”了,打也打出了“感情”。
二来,虽说这两年金国因为两线作战而屡遭失利,但南宋在他眼中,始终是那个可以随意欺凌的“手下败将”。攻打川蜀,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?
更何况,他手下还有二十来万大军呢,这兵力,足以让他横行无忌。
然而,武仙却疏忽了两点至关重要的因素。
其一,他能从三峰山那场战役中死里逃生,全凭运气的加持。而他接下来要面对的,可是南宋军中那块最硬的“钢板”——孟珙。
其二,武仙虽然号称有二十万大军,但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由难民、溃兵拼凑而成的乌合之众。这样的军队,战斗力可想而知。
武仙并未意识到这些,他依旧按照自己的计划行事。
他先派出了手下大将武天赐去打头阵,结果武天赐刚一出战,就被孟珙斩了首级,五千余金军也被孟珙的宋军一举歼灭。
武仙见状,心中虽惊,但并未放弃。他继续南下,准备偷袭吕堰,结果却陷入了宋军的三面围攻之中,三万余人被俘虏,损失惨重。
武仙心中暗自叹息:败就败了,休整过后再打就是了。结果他手下的爱将刘仪却“审时度势”,见大势已去,当即投降了孟珙。
既能得将,又有情报,可谓是一举两得,孟珙自是欢迎。刘仪也挺“争气”,为孟珙献计献策,不仅成功夺回了王子山砦,还成功斩杀了小元帅。
在孟珙的反复冲击之下,金军损失惨重,士气低落。武仙此时哪还有什么信心西征啊!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:保命要紧!
孟珙可不过给武仙这个机会,他率领宋军紧追不舍,上演了一出“他逃(武仙),他追(孟珙),他(武仙)插翅难飞”的好戏。
最终,武仙的“打开入蜀通道”计划宣告彻底破产。而他自己,也在逃窜的途中被宋军擒杀。
一雪靖康之耻,立下不世之功此时的金国,虽仍保持着一定的战斗力,但那股曾经不可一世的锐气早已消磨殆尽,败象已悄然显露。
于是,金国皇帝便厚着脸皮向南宋朝廷提出请求,希望南宋能不计前嫌,以德报怨,伸出援手拉金国一把。
什么?你说“唇亡齿寒”、“以德报怨”?孟珙好似听到了一个天大的笑话。
前有靖康之耻,后有偷袭之恨,如今,竟妄想以“盟友联合”为幌子,让南宋为其火中取栗?简直是痴人说梦!
与此同时,蒙古军的元帅也向南宋发来了消息,希望能支援一些粮食,也好一同“联合灭金”。
实际上,早在成吉思汗之时,双方就有过使者的往来,有那个意想着一起攻打金国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双方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盟约。
不过,就按当前这个情况来看,“联蒙灭金”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事了。
之后,南宋朝廷一个拍板:合作!跟谁合作?当然是蒙古了。就这样,孟珙带着兵马和粮食踏上了前往灭金的征程。
金国再坐不住了:好嘛!宋蒙一联合,自己哪还有活路?遂急忙派重兵前去阻止,结果不出意外的,以失败告终。
1233年12月初,宋蒙联军对蔡州发起了总攻,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,就成功攻破了蔡州外城。
金哀宗见大势已去,企图趁夜突围出去。然而,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,孟珙早已料到了他的这一招,提前设下了伏击圈。
当金哀宗带着残兵败将闯入伏击圈时,顿时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。无奈之下,金哀宗只好折返回去,龟缩在蔡州城内。
孟珙也不急,开始搞起了“心理战术”,在城外大摆宴席,饮酒做乐。颇有种,你不是不出来吗?那就眼睁睁地看着我们喝酒吃肉吧!
当时,城内金军的食物已经十分匮乏,孟珙这一搞,击溃了不少金国守军的心里防线。
待时机成熟后,孟珙集合部队,对蔡州城发动了最后一击,最终成功攻破城门,金哀宗见大势已去,自缢而亡。至此,金国灭亡,南宋一雪靖康之耻。
此战过后,孟珙的名声和威望也达到了顶点,成为了南宋新一代的“战神”。
“战神”死了,宋朝也该完了金亡后不久,宋蒙之间的战争就此爆发。在枣阳、随州、荆门等多座战略要地相继沦后,南宋朝廷上下一片惶恐,孟珙临危受命,被紧急调往江陵前线。
孟珙深知,此刻宋军面临着:兵力匮乏,战船稀少,根本无法与蒙古大军正面抗衡。于是,他想了一个计策——“换旗更衣”。
他下令士兵们频繁更换军旗与服饰颜色,在江面上制造出一种千军万马、源源不断增援的假象。
蒙古军远远望见江面上旗帜翻飞、色彩斑斓,误以为宋军大部队已到,心中不禁生出一丝怯意。他们摸不清宋军的虚实,只好暂时放缓了进攻的节奏,不敢贸然行事。
而孟珙则抓住时机,趁着夜色掩护,率领部队悄然渡江,对敌军城寨发起了突袭。一连攻破了二十四座敌军营寨,取得了胜利。
此后的日子里,蒙古军队虽几度来犯,但都因有孟珙的坐镇,蒙军一次也没能讨到好处,皆以失败告终。
当宋蒙之间的占据渐渐趋于稳定后,孟珙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,即“藩篱三层”理论。这三层防线,足够让敌军好好“喝一壶”的了。
此时的孟珙,已然成为了南宋朝廷的擎天柱石。要声望有声望,要功勋有功勋,要地位有地位。那么,接下来的孟珙,会面临着什么?
没错,朝中的妒忌和皇帝的猜忌。原本呢,蒙将范用吉暗中向孟珙请降,南宋相当于又增添一股势力。
但皇帝不乐意了,他担心孟珙会“拥兵自重”,便断然拒绝了这一提议。在极度的失望与心灰意冷之下,孟珙心一病不起,后主动辞官。
皇帝对于孟珙的辞官请求并未多加挽留,当即便批准了。1246年九月初三,孟珙抱憾而亡,终年52岁。
他的离世,不仅让南宋失去了一位猛将,也预示着南宋的末日也不远了。
参考资料 《宋史·卷四百一十二·列传第一百七十一》 南宋名将孟珙:巧用快闪祭祀北宋皇陵 躲开蒙古兵. 广州日报 寂寞的名将——南宋孟珙传- 谢家树. 《文史天地》 风雨飘摇中的南宋名将——孟珙 发布于:山东省